每年全国约有7.5亿人次发生急性胃肠炎。这一数据反映了全国范围内急性胃肠炎的发生频率,其中约三分之一是由食物引起的。此外,我国每年发生急性胃肠炎人次达到7.48亿,这表明食源性疾病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其中急性胃肠炎的发病率达到0.56次/人年,意味着每6人中就有1人在过去一年曾发生过食源性疾病。

炎症性肠病 (IBD) 是一种影响胃肠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克罗恩病 (CD) 和溃疡性结肠炎 (UC) 。迄今为止,IBD 的病因尚未明确,一般认为其是由遗传易感宿主对环境因素的粘膜免疫反应紊乱引起的。IBD 主要影响年轻人,在西方国家患病率高达总人口的 0.5%,且发病率不断上升5,这些患者由于持续的慢性炎症而患结肠癌的风险更高,死亡率也更高。尽管在药物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近 30% 的患者对目前的治疗没有反应,50% 的患者出现过敏反应或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难治。因此,有必要探索新的策略来加强 IBD 的治疗能力。间充质干细胞 (MSC) 是一种成体干细胞,可从多种组织中分离出来。在过去十年中,MSC 在再生医学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MSC 可以迁移到炎症部位,并通过 MSC 与淋巴细胞之间的细胞与细胞相互作用或产生可溶性因子发挥强大的免疫调节和抗炎作用。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炎症性肠病(IBD)的一种新治疗策略,其疗效已得到广泛认可。

西班牙Av . Jove医院基金会研究部的团队在行业期刊Int J Mol Sci.上发表了题为Mesenchymal (Stem) Stromal Cells Based as New Therapeutic Alternative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Basic Mechanisms,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Evidence, and Challenges(间充质干细胞作为炎症性肠病新的治疗选择:基本机制、实验和临床证据)的综述报告(上图)。
这项包括 8 项动物 (n = 132) 和 7 项人类 (n=216) 试验的荟萃分析表明,MSC 疗法对治疗 IBD具有安全性和有效性。鉴于 MSC 在这些科学研究和临床试验中的出色表现,MSC 正在被探索作为一种可能的治疗替代方案。该综述报告强调炎症性肠病(IBD)是影响40%人口的慢性疾病的一个例子,其涉及组织损伤和炎症过程,用目前的疗法不能令人满意地控制。数据表明,间充质干细胞(MSC)可能是这些过程的一种治疗选择,尤其是对IBD,因为它们具有多因素作用,如抗炎、抗氧化应激、抗凋亡、抗纤维化、再生、血管生成、抗肿瘤或抗微生物。总之,在临床前研究中,MSC治疗IBD依赖于MSC旁分泌效应、细胞间接触及其介导的免疫调节线粒体转移。它还通过归巢效应、肠道微生物群的调节和肠道上皮细胞的修复在恢复肠道粘膜屏障中发挥治疗作用。在最新的临床试验中,通过输注自体或异体骨髓、脐带和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及其衍生的细胞外囊泡,证实了间充质干细胞在治疗IBD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