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圈”新疫苗:树突状细胞(DC)疫苗,对战肿瘤的超强武器!
2024-08-20 点击量:1011
在探索健康与疾病的漫长旅程中,疫苗始终是人类对抗疾病的重要武器。从古老的牛痘疫苗到现代的新冠病毒疫苗,每一次疫苗技术的革新都极大地推动了公共卫生事业的进步。今天,我们要介绍的DC疫苗,则是疫苗领域的一颗新星,它以独特的机制和显著的效果,为肿瘤治疗、病毒感染防治等领域带来了新希望。
DC疫苗初印象 树突状细胞的神奇力量
DC疫苗,全称树突状细胞疫苗,是一种基于人体免疫系统内功能强大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简称DC)的新型生物免疫治疗手段。 DC细胞,顾名思义,因其成熟时伸出许多树突样或伪足样突起而得名,它们在免疫系统中扮演着“哨兵”和“信使”的双重角色。 当DC细胞发现病毒或癌细胞等外来入侵者时,会迅速吞噬这些敌人,并将其特征性抗原提呈给T细胞等免疫细胞,从而启动强大的免疫反应。 DC疫苗的工作原理 激活免疫应答的精密机制
DC疫苗的制作过程复杂而精细,它首先需要从患者体内提取未成熟的DC细胞,然后在体外进行特殊处理,使其负载上特定的抗原(如肿瘤相关抗原或病毒抗原)。 这些负载了抗原的DC细胞被重新注入患者体内后,会迅速成熟并激活T细胞等免疫细胞,引发针对特定抗原的高效、特异性免疫应答。 具体来说,DC疫苗的作用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超强的抗原提呈作用:DC细胞是人体内已知功能最强的抗原递呈细胞,它们能够高效地将抗原提呈给T细胞,从而启动免疫反应。 活化特异性T细胞:DC疫苗通过激活T细胞,尤其是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使它们能够特异性地识别和杀伤被抗原标记的病毒或癌细胞。 打破免疫耐受:在某些情况下,免疫系统可能对某些抗原产生耐受,导致无法有效清除病毒或癌细胞。DC疫苗能够重新启动对这些抗原的免疫识别,打破免疫耐受。 促进免疫系统修复:DC疫苗不仅能够激活免疫反应,还能促进免疫系统的整体修复,提高机体的抗病毒和抗肿瘤能力。 DC疫苗已经开始发光发热
DC疫苗因其独特的免疫激活机制,在治疗肿瘤领域展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被寄予厚望。 传统的放化疗手段副作用情况大多严重,且在疗效上难以彻底清除体内的癌细胞。 而DC疫苗则能够通过激活患者的自身免疫系统,实现对癌细胞的精准打击。近年来,多项临床试验表明,DC疫苗在乳腺癌、前列腺癌、肾癌、恶性黑色素瘤等多种肿瘤的治疗中均取得了显著疗效。 截至目前,全球有一款产品获批上市,就是美国药品监督管理局 (FDA)在2010年4月批准的Provenge,适应症为治疗转移性前列腺癌,该产品成功地将患者平均生存期提高了约4个月。 而目前尚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多个DC疫苗也已展现出优越的疗效。 2023年10月19日,国际知名期刊《Cureus》发表了一篇关于“WT1-DC治疗复发性和多发性肺癌全身转移”的病例报告。该报告描述了一位69岁男性患者的治疗经历,他患有“右肺中叶IV期鳞状细胞癌”,并伴有双侧肾上腺转移、多发性肝转移和多发性骨转移。由于病情复杂,无法接受手术和放疗,因此采用了WT1-DC治疗联合化疗的方案。 治疗后,患者的各项实验室指标均有所改善,包括白细胞总数减少、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降低、淋巴细胞百分比增加、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N/L比)降低以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下降。尽管癌胚抗原(CEA)水平一度持续升高,但在联合应用多西他赛和雷莫芦单抗后,CEA值成功降至5.9。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的临床状况持续改善。第338天的胸部CT复查显示,原发性和复发性病灶均有所缩小。 而第479天的PET-CT检查则进一步证实,除了右肺一个直径为1.0cm的转移病灶和肝脏一个直径为1.7cm的转移病灶外,全身未见其他异常表现。目前,患者体能状态良好,生活正常,无进展生存期(PFS)已超过577天。 《Frontiers in immunology》于2024年2月20日发表的一篇文章内公布了关于DC疫苗联合化疗治疗转移性子宫内膜癌的I/II 期试验结果。
5名患者的临床反应和长期随访数据中位PFS为10个月,中位OS为23个月。截至2022年12月1日,2名患者存活。
尽管DC疫苗在各类肿瘤的临床试验中展现出了安全且有前景的疗效,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包括获取与制备的最佳途径、最佳接种方案、联合治疗的明确策略以及长期使用可能引发的自身免疫反应等。但不可否认的是,DC疫苗为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带来了希望,应用前景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