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治疗发展迅速,为什么很多医生却不推荐或直接否定
2024-08-26 点击量:1014
随着政策的不断出台和完善。中国干细胞技术发展迅速,目前在一些领域已经处于国际第一梯队,细胞疗法的应用人群也越来越广泛,从疑难疾病的干预治疗再到高净值人群追求健康长寿的专属,目前已经成为茶余交际谈论健康的热点话题。
但是不管是细胞行业的从业者还是有细胞应用需求的客户大都遇到一个犯难的问题,就是很多人向认识的医生咨询干细胞治疗的时候,医生都会给出否定答案,甚至告知是智商税!
为什么医生会否定
因为医生也是人,人不是万能的
1. 遵守医疗指南的重要性:在中国,医生的临床决策严格依据《诊疗指南》,这些指南基于广泛的科学研究和专家意见,旨在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尽管干细胞技术发展迅速,但其应用于临床的指南尚未完善。没有指南的支撑,医生在推荐这类治疗时将面临医疗责任与法律风险,毕竟医患关系还是很容易紧张的。
2. 干细胞研究的现状与医生的知识更新:对于大多数医生来说日常工作聚焦于现有的医疗实践,并没有参与到这一领域的研究中,加之日常医务工作非常繁重精力非常有限。同时国内医疗是分科的,每个科的医生都有具体的行医范畴和主攻方向,就好比大家都是运动员,你叫全红婵去拿乒乓球冠军,叫孙颖莎去指导跳水,显然自身专业外的领域不擅长是无能为力的。
因此,绝大部分医生对于本科专业以外的其他分科也是了解有限的。而且很多医生都说不清楚干细胞的分类和作用机制和应用范围,更不要说干细胞的最新进展了。所以,对于尚在探索阶段的治疗方法持谨慎态度也是医生职业操守的体现。
3. 干细胞治疗尚未普及的原因:安全性问题如胚胎干细胞和诱导多能干细胞(ips)存在致瘤风险,而msc虽相对安全,但目前受法规与政策限制:干细胞治疗在我国仍处于严格监管之下。自2015年起,干细胞临床应用按细胞产品管理,需经过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审批。目前虽有数十款msc相关的临床试验获批,但正式进入诊疗指南仍需时间。
4. 对公众的误解与期望管理:由于媒体和市场的炒作,一些市场营销机构为了收钱做出不负责任的承诺,导致公众对干细胞治疗的期待大大高于实际的科学证据,比如:‘打一针干细胞就能年轻10岁’。‘包治好’等等。显然这都是不负责任的,但是却产生了很多不必要的纠纷,给细胞行业带来了智商税,不被认可的负面影响,让很多细胞需求者错失良机。所以在面对客户咨询时,需要实事求是负责任地管理客户的期望,如果这部分医生刚好从事干细胞的研究,那么就对干细胞有较深刻的认知。
尽管一些医生对干细胞治疗持谨慎态度,但该领域的研究和应用仍在不断发展,比如我们比较熟知的解放军总医院的王福生院士,上海东方医院刘中民院长,李兰娟教授,王松灵院士、医科院血液病医院前所院长韩忠朝院士,还有301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母义明教授、南京鼓楼医院孙凌云教授、福州总医院谭建明教授,以及一些著名和非著名的临床医生等等。且为多种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例如:
糖尿病:2024年,国内上海长征医院干细胞治疗糖尿病取得了重要进展,研究人员利用干细胞技术成功再生人类胰岛组织,并对严重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治疗,结果显示患者已经实现停用胰岛素33个月。这意味着,这位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已经完全摆脱了对胰岛素的依赖。
世界首例!上海长征医院利用干细胞来源自体再生胰岛移植治愈25年糖尿病病史患者
2. 帕金森病:2020年5月14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报道,美国哈佛医学院麦克莱恩医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利用定制的自体ips干细胞治疗一名帕金森病患者,临床试验取得了一定的疗效,这一崭新的疗法给帕金森病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3. 脊髓损伤:2021年2月,耶鲁大学和日本札幌医科大学的研究者共同发布了一项研究成果。他们利用患者的干细胞修复脊髓损伤,在ii期临床试验中,所有13位接受自身间充质干细胞静脉输注的患者六个月后神经功能均得到改善。
时间会给出答案
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和临床数据的积累,干细胞治疗未来可能会在更多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作用。对此,公众和医疗从业者可以保持关注与学习,理解科技发展与医疗实践之间的平衡,同时也要充分理解医生工作职责的特殊性。同时我们有细胞需求的朋友也要擦亮眼睛,在选择应用机构上一定要看清本质和提高我们自己的认知,因为我们自己才是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人一定要靠自己,健康在就有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