缴费及信息查询

友情提示:请输入身份证号或有效电话

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干细胞治疗脑出血后遗症的原理及研究进展

2023-07-18    点击量:1235

脑出血,俗称脑溢血,属于“脑中风”的一种,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急性期病死率为30%-40%。

图片

脑出血发生的原因主要与脑血管的病变有关,即与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血管的老化、吸烟密切相关,脑出血的患者早期死亡率很高,幸存者中多数留有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认知障碍、言语吞咽障碍等后遗症,给社会和家庭都带来沉重的负担。

脑出血后遗症的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治疗也不是简单的损伤再修复过程,目前传统的药物和手术治疗效果不明显,临床上急需更有效的治疗手段。

干细胞治疗脑出血的原理

近年来,干细胞治疗脑出血后遗症的研究不断取得进展,为临床控制脑出血后遗症成为了可能。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多潜能细胞,干细胞疗法能够不同程度恢复患者运动、感觉、尿便功能障碍等,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提高,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干细胞疗法技术不易产生免疫排斥反应,治疗安全、无副作用,修复效果明显。

图片

目前认为干细胞治疗脑出血的作用原理可能有:

● 分泌多种营养性细胞生长因子,提高脑部神经保护、营养支持;

● 激活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分化;

● 抑制神经细胞凋亡;

● 促进轴突和髓鞘的再生;

● 促进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新生血管,形成功能性血管网络,重建血液循环;

● 免疫调节和抗炎作用,消除出血部位的脑水肿,减少炎症因子水平,减少神经细胞的损伤和坏死。

干细胞治疗脑出血后遗症的临床进展

神经干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是脑出血后遗症临床研究中最常用的干细胞类型。

大量研究发现,成年动物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多个部位均存在神经干细胞,具有自我增殖和多向分化的潜能,可分化为少突胶质细胞、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等。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出血后遗症已被研究多年。

目前,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出血性卒中的临床研究十分有限。在美国Clinicaltrials.gov网站,有6篇MSC治疗出血性卒中的临床研究和病历汇报,其中4篇来自中国研究者,1篇来自印度,1篇来自韩国,MSC来自骨髓、脐带、脐带血等多种组织。从安全性来看,几乎所有的临床研究均无副作用的报道。

1、神经干细胞移植

早在2009年,《中国实用医药》杂志上就有关于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出血后遗症的临床观察报道。3名脑出血后遗症患者在局部麻醉下接受了腰椎穿刺蛛网膜下腔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后进行了2-5个月的观察随访。

结果发现:3名患者均出现肌力增加、语言功能改善;2名患者的智力出现了改善;1名患者的肌力增加。

这项临床观察表明,神经干细胞移植对改善脑出血后遗症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2、间充质干细胞移植

除了神经干细胞,近年来基于间充质干细胞的脑出血后遗症临床研究项目增多。

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广泛,存在于多种组织中。目前,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被应用至多项脑出血后遗症的临床研究中。

大量研究表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在体外可以分化为骨细胞、软骨细胞、干细胞、心肌细胞、骨骼肌细胞和神经元细胞等。

图片

研究案例

案例1:

对脑出血病程为1-3月的20例患者进行干细胞移植,术后2年随访,发现经干细胞移植的患者肌张力改善最为明显,肌张力均有所下降,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改善,吐字清晰。干细胞对脑卒中患者的预后程度优于未经干细胞移植同期脑出血的患者。

案例2:

2017年9月,国内某医院在《中国实用神经疾病》上报道了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治疗对脑出血患者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活化度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86例脑出血患者,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2组各43例。统计对比2组治疗后1周、2周、3周、4周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活化度与治疗后3周、4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及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水平。

结果发现,对脑出血患者应用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效果显著,可明显减轻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提高内皮祖细胞与神经营养因子水平,促进其神经功能恢复,提升其日常生活能力。

案例3:

2013年,我国权威医疗团队还探讨了神经干细胞联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后遗症的改善疗效,31例患者(其中24例为脑出血)参与了本项试验。

临床试验表明,神经干细胞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联合移植治疗能有效改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后遗症。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