缴费及信息查询

友情提示:请输入身份证号或有效电话

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恶性肿瘤患者如何通过运动治疗抵抗癌症?8个要点你值得关注!

2024-09-11    点击量:1004

随着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及死亡率的逐年增加,行之有效的肿瘤整合治疗策略正在日益彰显其重要性。作为肿瘤整合疗法的组成之一,运动疗法已被多项研究及数据证实了其在肿瘤预防和治疗中的重要作用。运动不但能够影响和改变肿瘤微环境,抑制或逆转肿瘤中的一些代谢途径,还能通过减少和改善肿瘤发生的危险因素来预防其发生。 


运动抗癌的作用体现在多个层面,包括降低肿瘤的生长速度和转移风险;降低肿瘤的复发风险以及改善肿瘤患者的预后;提高抗肿瘤治疗的疗效;改善肿瘤相关症状和抗肿瘤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并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运动治疗实施前需进行风险评估及运动测试,筛查出可进行运动测试的恶性肿瘤患者。特别要注意的是,需根据不同癌种、不同分期的功能障碍异质性的不同患者,结合特定状况,按照运动频率(frequency)、强度(intensity)、时间(time)、类型(type),即 FITT 为要素进行个体化运动处方的制订,并进行动态监测和处方调整。 


适合我国肿瘤患者体力活动的实践方案仍需进一步的探索,以使其满足不同的患者需求并使患者获益最大化。



特定状况的运动计划注意事项


对于骨质流失/骨转移:

  • 避免对骨骼脆弱部位施加过高符合的运动,例如:高撞击负荷、躯干过曲或过伸、扭转运动,以及涉及躯干弯曲或伸展的抗阻运动

  • 运动中应重点关注预防跌倒

  • 关注患者骨转移的症状和体征,以及常见的发生部位(脊椎、肋骨、肱骨、股骨、骨盆)。骨痛可能是骨骼转移的最初迹象,因此,应对疼痛进行临床评估,然后再进行适宜运动。


对于淋巴水肿

  • 关于在运动时穿紧身衣以及预防或减轻与乳腺癌相关的上肢淋巴水肿,目前尚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或反驳这一临床建议。因此,应尊重患者使用紧身衣的偏好。有证据表明,抗阻运动不会增加淋巴水肿的发生风险,也不会使已发生淋巴水肿患者的症状加重。

  • 超重、肥胖或身体状况不佳与肿瘤相关淋巴水肿发生风险较高有关,目前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减轻体重或有氧运动可以降低患肿瘤相关淋巴水肿发生的风险。


老年患者

  • 肿瘤患者自我报告的身体问题,如认知困难、神经病变、肌肉减少症、肌无力、行动迟缓和疲劳,可能与没有肿瘤的老年人相似,但肿瘤治疗会进一步加重这些问题。

  • 在开始运动计划之前进行健康和功能评估,确定运动能力


造口术

  • 开始运动前清空造口袋

  • 举重/抗阻运动应从低阻力开始,并在有监督的条件下缓慢进行。任何使腹压增高的运动均可能增加患者造口旁疝的发生风险,因此需要采用正确的提举技术和良好的姿势,以调节腹内压,并避免屏息状态下发力(Valsalva动作)。

  • 调整任何导致腹内压力过大的运动方式

  • 接受回肠造口术的患者脱水的发生风险增加,应掌握运动前、运动中和运动后保持最佳水合作用的方法

  • 运动前应评估稳定性、平衡性和步态


周围神经病变

  • 运动前应评估稳定性、平衡性和步态

  • 如果神经病变影响稳定性,请考虑进行水中运动等有氧运动替代步行

  • 抗阻运动建议

  • 使用手持重物时监测手部的不适感

  • 考虑使用带有软/橡胶涂层的哑铃,和/或戴带衬垫的手套

  • 考虑抗阻设备而不是自由重量


干细胞移植

  • 鼓励在家锻炼

  • 建议完全恢复免疫系统之后再返回公共健身房

  • 从低强度、短时间但高频率的运动开始

  • 运动量(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应根据个人的耐受性进行调整


症状群

  • 肿瘤患者常常出现症状群(如疲乏、疼痛、睡眠障碍),尤其是在肿瘤治疗期间和晚期患者。

  • 当患者出现安全问题或出现目标症状时,应进行症状评估和管理,并及时进行运动的调整。


防晒安全

  • 应建议恶性肿瘤患者在户外运动较长时采取防晒措施。

总结


表1 恶性肿瘤患者简易健康体适能及运动能力测试方法


表2 恶性肿瘤患者运动处方制定原则

注:HRR, heart rate reserve, 储备心率;HRmax, heart rate max, 最大心率;RPE, ratings of perceived exertion, 主观体力感觉表;1-RM,1-repetition maximum, 单次最大负荷量测试。



参考文献:

[1]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专业委员会,国家市场监管重点实验室(肿瘤特医食品),北京肿瘤学会肿瘤缓和医疗专业委员会.中国恶性肿瘤患者运动治疗专家共识[J].肿瘤代谢与营养电子杂志,2022,9(03):298-311.DOI:10.16689/j.cnki.cn11-9349/r.2022.03.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