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最有效地利用珍贵的细胞?单次静脉输注和多次静脉输注的选择
2024-10-09 点击量:1006
心力衰竭(HF)作为全球范围内影响广泛且严重的疾病,其治疗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随着再生医学的兴起,间充质干细胞(MSCs)为心力衰竭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然而,如何最有效地利用这些细胞进行治疗,特别是选择单次还是多次静脉输注,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验的背景与起源
上海东方医院心内科韩薇、忻元峰等在《当代临床试验通讯》上发表过一篇文章,介绍了一项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患者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多次静脉输注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设计。 全球约有2300万人患有心力衰竭,其中近一半为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FrEF)。心力衰竭的高死亡率和频繁住院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传统的治疗方法虽然能够缓解症状,但无法从根本上改善疾病进程。 间充质干细胞因其多向分化和免疫调节特性,在心力衰竭治疗中展现出巨大潜力。之前的RIMECARD临床试验已经证明,UC-MSCs(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能够显著提高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并改善多项生活质量指标。这些发现为MSCs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何选择多次静脉输注? 尽管MSCs的治疗效果显著,但临床研究发现,单次干细胞接种的益处往往是短暂的。 这主要是由于MSCs及其旁分泌效应在体内寿命有限,移植后由MSCs刺激的c-kit+心脏祖细胞(CPCs)的激增在两周左右达到高峰,并在大约60天时恢复到基线水平。因此,为了维持治疗效果,重复给药显得尤为重要。 心力衰竭的临床前大鼠模型显示,三次重复剂量的CPCs在改善心脏功能方面比单次大剂量更有效,即使当总细胞计数保持相同时,这表明多剂量在干细胞治疗中是优选的。 可惜的是,目前大多数研究都是基于单一治疗来预测结果的,只有少数临床试验采用了多种剂量。 在细胞给药途径的选择上,静脉注射因其安全性和简便性而备受青睐。与冠状动脉内或心肌内注射相比,静脉注射不仅减少了并发症和额外费用,还提供了更高的患者接受度,特别是对于需要重复治疗的患者而言。此外,静脉注射的效果在改善LVEF方面与其他给药方式相似,这进一步验证了其可行性。 实验结果:多次静输有效性验证 为了评估多次静脉UC-MSC治疗HFrEF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上海东方医院心内科团队开展了PRIME-HFrEF试验。 这是一项前瞻性、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共入选了40名HFrEF患者,并1:1随机分配到UC-MSCs组或安慰剂组。患者接受三次UC-MSCs或安慰剂静脉注射,临床评估随访1年。 该试验选择了6周为注射的间隔时间,以期实现持续稳定的治疗效果。主要疗效终点是LVEF的变化,同时还纳入了多项其他指标以全面评估治疗效果。
综上,基于先前研究的发现,即干细胞治疗带来的心脏功能改善通常是短暂的,以及静脉注射的安全性和简便性,多次静脉输注成为了心力衰竭治疗中更优的选择。 上海东方医院心内科团队开展的PRIME-HFrEF试验正是对这一选择的科学验证。 现在,我们需要做的,便是积累更多的临床数据以验证这一结论是否具有普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