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CAR-T细胞毒性的新策略
2025-02-08 点击量:706
-01-
CRS的核心机制是CAR-T细胞激活后释放大量促炎因子(如IL-6、IFN-γ、GM-CSF),触发巨噬细胞、单核细胞等免疫细胞的级联反应,导致全身性炎症。这一过程与恶性细胞死亡(如焦亡、坏死性凋亡)释放的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s)密切相关。例如,CAR-T攻击肿瘤细胞时,GSDME介导的焦亡会释放IL-1β等因子,进一步放大炎症信号。 -03- 根据ASTCT共识指南,CRS和ICANS按严重程度分级管理:1-2级CRS以退热、补液为主,托珠单抗仅在症状恶化时使用;3-4级CRS需联合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及ICU支持。ICANS优先使用皮质类固醇,托珠单抗因可能加重神经毒性而被限制。 关于风险预测与预防性措施,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通过化疗或靶向药降低肿瘤负荷,减少细胞因子释放; -04- 设计可逆开关系统,通过光控或小分子调控CAR-T活性,实现“按需激活”; 设计低亲和力CAR,减少过度激活风险,同时维持抗肿瘤效果; 设计双靶点CAR,如CD19/BCMA双靶向设计,降低抗原逃逸及脱靶毒性。 如Anakinra(IL-1受体拮抗剂):针对难治性CRS,减少IL-1β介导的炎症;Lenzilumab(抗GM-CSF抗体):阻断GM-CSF信号,显著降低ICANS发生率;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D-1抗体与CAR-T联用可增强疗效,并缩短CRS持续时间。 如通过调控CAR-T细胞的线粒体功能或糖酵解途径,减少炎症因子分泌;敲除CAR-T细胞的炎症相关基因(如IL-6、GM-CSF),或过表达抗炎因子(如IL-10)。 -05- CAR-T细胞毒性的管理已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与精准调控”。现有策略通过分级干预显著降低了重症发生率,而新兴的工程化设计、联合疗法及基因编辑技术则为彻底解决毒性问题提供了可能。未来,随着对免疫微环境、细胞代谢通路的深入理解,CAR-T疗法将迈向更安全、更持久的“下一代免疫治疗”。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