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痛风患者高达1400万,干细胞治疗可显著减轻痛风症状
2025-02-17 点击量:716
痛风(gout)是一种单钠尿酸盐沉积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与嘌呤代谢紊乱或尿酸(UA)排泄减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属于代谢性风湿病范畴。
根据《2021中国高尿酸及痛风趋势白皮书》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有约1.77亿高尿酸血症患者,其中近60%为18-35岁的年轻人;痛风总体发病率为1.1%,患病人数约为1466万。然而,许多患者对痛风的治疗存在误解,依从性较差,使得痛风的控制效果不佳,复发率居高不下。目前,痛风已经成为我国仅次于糖尿病的第二大代谢类疾病。
痛风常被称为“帝王病”或“富贵病”,古代王公贵族们每日大鱼大肉,许多著名的将相帝王都患有痛风。因为它与饮食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尤其是高蛋白饮食和过量饮酒。痛风的常见表现是关节突发剧烈的疼痛和肿胀,尤其是大脚趾,但也可能涉及其他关节如膝盖、脚踝、肘部、手和手腕。
痛风的症状及危害有哪些?
尿酸是人体嘌呤代谢的产物,如果产生过多或排泄过少会导致水平升高。人体血液中尿酸的饱和浓度为420μmol/L,超过此浓度就称之为高尿酸血症。
尿酸的过量堆积会导致关节内形成尿酸盐结晶,这些结晶像“沙粒”一样在关节内摩擦,导致剧烈的炎症和疼痛。正常情况下,关节中有润滑液和软骨,能够保证关节的平滑运动,但痛风的发生使得这些晶体在关节间摩擦,极大地加剧了疼痛感。
尿酸(UA)水平升高与各种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如高脂血症、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此外,越来越多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血清尿酸升高(高尿酸血症)往往先于慢性肾脏病(CKD)的恶化。
痛风若未及时治疗,可引发严重并发症:95%的患者可能导致阳痿、早泄、肾病等;80%可能出现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50%可能因关节变形致残;30%可能引发尿毒症致死。
干细胞疗法为痛风治疗带来新希望
治愈痛风关键是彻底降低血尿酸及促进尿酸排泄,调节并恢复身体各脏腑器官的代谢功能。
当前治疗痛风的方式是以药物(非甾类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秋水仙碱)和手术为主,但是药物用多了会产生不良反应,手术风险高且对患者机体损伤大。
与传统药物和手术治疗相比,干细胞能够有效提升免疫功能,抑制核酸的氧化分解及内源性嘌呤生成,恢复身体各脏腑器官功能,调节代谢平衡,减少不良反应和手术风险,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显著减轻痛风症状
西班牙马德里大学的临床研究团队于2023年7月18日在《免疫学》期刊上发表了题为“MSC therapy ameliorates experimental gouty arthritis hinting an early COX-2 induction”的临床研究报告,表明间充质干细胞(MSC)疗法可缓解痛风性关节炎。
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以尿酸钠(MSU)晶体沉积在关节中为特征,与急性发作相关,与NLRP3炎性体激活和随后的炎症反应放大有关。
该研究的目的是探究MSC给药对注射MSU后临床炎症反应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
如图所示,通过全身给药MSC,可以减少滑液中白细胞总数,在72小时内观察到此效果,但不会改变PMN-MNC细胞的百分比。
图中A部分显示了24小时和72小时滑液中的白细胞总数。B部分是May-Grünwald Giemsa染色的代表性图像,显示了MSU和MSU+MSC组滑液样本在24小时和72小时的情况。C部分显示了MSU和MSU+MSC组在24小时和72小时时PMNC和MNC的分布。
其中,MSC指间充质干细胞,MSU指尿酸钠,PMNC指多形核细胞,MNC指单核细胞。
研究数据表明,全身给药MSC可以改善关节内注射MSU诱发的急性痛风模型中的关节炎症。MSC显著减少了膝关节炎症高峰期的关节肿胀。
结论,对于患有无法接受常规治疗的合并症的患者,例如多病患者、老年患者、患有肾脏病理或对NSAID产生不良反应的患者,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痛风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干细胞治疗痛风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在抑制炎症反应、组织修复与再生、调节尿酸代谢以及抗氧化等方面展现出了一定的潜力和优势。然而,由于该疗法仍处于临床研究阶段,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仍需进一步验证。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干细胞治疗痛风有望成为一种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为痛风患者带来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