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充质干细胞为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2025-02-17 点击量:645
神经系统疾病对人类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可能导致各类感觉功能、运动功能及认知障碍,主要涵盖神经退行性疾病、急性脑损伤、脊髓损伤、脑卒中、外周神经损伤等。神经系统病变后,损伤的神经细胞再生修复困难,从而使神经系统疾病成为致死率、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之一。
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分化成神经细胞的潜能,可补充受损病变细胞,提升神经学功能,改善患者生存状态,成为神经再生和修复的理想细胞来源。近年来,间充质干细胞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研究中的应用日益深入,为这些难治性疾病提供了充满希望的新方向。接下来,为大家带来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神经系统疾病研究中最新进展情况。
01 间充质干细胞与脑损伤
缺血缺氧性脑病是新生儿脑瘫的常见病因。新生儿脑瘫可能造成永久性脑损害,如瘫痪、癫痫、智力低下、视听障碍、语言障碍等,对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目前,针对新生儿脑瘫的治疗尚无特效药物,临床主要采取对症支持治疗及后期康复训练,整体治疗效果尚不理想。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s)因其多向分化潜能、造血支持、促进干细胞植入、免疫调控等特点而受到广泛关注,被视为脑瘫治疗的“种子选手”之一。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1医院神经外科团队对40例脑瘫患儿进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疗程结束后,患儿粗大运动能力相较自身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尤其在仰卧位与俯卧位、坐位、爬与跪、行走方面,以及跑跳功能方面均有显著改善;且在出院后6个月至1年期间,疗效仍能维持。同时,干细胞移植治疗有效降低了患儿的肌张力。
干细胞治疗作为脑瘫治疗的方法之一,也是研究方向之一,已在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方面取得显著成果,为脑瘫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02 间充质干细胞与神经变性病
神经变性疾病是一类以神经细胞变性或凋亡为特征的慢性神经系统的疑难杂症,包括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近年来,干细胞研究为神经修复和再生提供了新的途径,成为神经变性疾病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间充质干细胞(MSCs)作为干细胞中的一类,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质,在一定的诱导调节下可分化为神经干细胞和神经元。同时,MSCs来源广泛、免疫原性低、无伦理限制、培养扩增简单,成为治疗神经变性疾病的首选。
我国在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研究方面已取得许多令人欣慰的成果,多篇相关临床研究文献表明,MSCs在显著改善患者运动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缓病情发展方面具有显著效果。2015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将400万个胚胎干细胞来源的神经前体细胞移植到帕金森病患者体内,这是全球首个使用受精胚胎的胎盘干细胞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试验。该项目是我国在2015年通过的第一批干细胞临床试验,旨在确保干细胞在安全和符合伦理标准的前提下应用于临床。
2018年10月,日本批准了诱导多能干细胞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试验。日本京都大学医院将240万个诱导多能干细胞来源的前体细胞移植入一名帕金森病患者脑内,进行了全球首例诱导多能干细胞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试验。
MSCs在治疗神经变性疾病中逐渐显示出治疗优势和临床价值,是一种有效且安全性高的治疗手段,具有巨大的临床应用潜力,有望成为治愈神经变性疾病的手段之一。
03 间充质干细胞与神经损伤性疾病
近年来,脊髓损伤和颅脑创伤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针对此类疾病,传统治疗手段主要包括手术、神经营养及康复训练。这些方法虽然对患者康复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周期较长,难度较大。在改善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方面,干细胞治疗表现出突出效果,同时还能缓解患者汗腺分泌障碍和直立性低血压,这些治疗效果是传统治疗方法所无法实现的。因此,在神经损伤性疾病治疗中,细胞治疗具有独特优势。
研究证实,间充质干细胞(MSCs)能在宿主体内存活并分化为具有神经细胞特征的细胞,为神经功能重建奠定物质基础。MSCs来源丰富、获取简便、增殖迅速、可诱导分化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已成为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神经损伤策略中的“明星细胞”和“种子细胞”。
2017年,空军总医院与北京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公布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鞘内注射治疗脊髓损伤的长期临床观察结果。22例有效脊髓损伤患者接受脐带间充质鞘内注射治疗,研究结果表明,UC-MSCs鞘内注射治疗安全可靠,可改善大部分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多疗程治疗有望进一步提高患者疗效。
结语
随着对MSCs临床应用研究的不断深入,MSCs无疑为治疗疑难杂症和处理棘手的神经系统疾病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同时MSCs将为更多难治性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